太行东麓,滹沱河畔,西柏坡——这个曾见证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、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圣地,如今已成为辐射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。1948年,毛泽东率党中央进驻这片土地,短短十个月间,发出408封电报决胜千里,奠定新中国根基,铸就了以“两个务必”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47。1978年,西柏坡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,邓小平亲题馆名,由此拉开红色教育传承的序幕。
一、教育阵地:多维创新传承
教育基地突破传统展陈模式,构建沉浸式教学体系:
“六个一”特色活动:从敬献花篮到重走“赶考”路,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仪式体验
科技赋能历史:建立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,开发实景导航应用,云展览、云讲解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限制
情景化教学创新:快板《红色情怀西柏坡》等艺术演绎,使历史“活”在学员眼前
二、区域联动:构建红色教育生态
西柏坡以开放姿态整合资源,形成教育合力:
成立京津冀馆校联盟:联合中国人民大学、南开大学等机构,实现资源互通
打造产业链延伸:开发红色主题文创20余种,联动藁城宫灯、无极剪纸等非遗技艺,带动周边10%经济增长
连点成线布局:牵头组建红色旅游联盟,串联中共中央旧址、红色胜典等景点,2024年首季接待游客超114万人次
三、时代价值:熔铸赶考初心
“最后一碗米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做军装”——实景演出《梦回西柏坡》中老区人民的铿锵誓言,至今震撼着参观者。在北庄村,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歌声已化作乡村振兴实践,2021年村民收入突破2万元,集体收入达120万元。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:“行走在这片土地,才懂得‘赶考’永无终点”。
今日西柏坡,松柏苍翠如昨,新时代“赶考”者络绎不绝。当党员干部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庄严宣誓,当青年学子在数字化展厅触摸历史脉络,西柏坡精神已化作薪火,在每一束凝视的目光中燃烧不息。这片土地见证的不仅是历史的转折,更是民族精神的永恒续航——它时刻提醒我们: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;牢记使命,方能致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