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党校的“马列树”:一所党校的初心传承
走进平山县李家口村,一棵参天古树傲然挺立。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它为“马列树”——七十余年前,中央马列学院的学员们常在这棵树下研读著作、畅谈理想,斑驳树干无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在胜利前夜的理论奠基岁月。
黎明前的理论阵地
1948年7月,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之际,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附近的李家沟口村(今李家口村)创建马列学院。这份《关于创办马列学院的决定》直指核心目标:“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”。尽管前线急需干部,但刘少奇院长清醒指出:“抽出一部分人,挤出一年半时间专心学习,却很有必要”。
学院首批106名学员均经严格选拔:五年以上革命经历、高中以上文化水平,还须通过涵盖102道常识题与自选马克思主义主题作文的入学考试。讲台上,艾思奇、王学文等理论大家授课;讲台下,学员以膝为桌、小本为册,在土坯校舍中如饥似渴研读36本马列经典。
“学”与“讲”的双重使命
这些学员肩负特殊使命:不仅要成为“理论学习的模范”,更要以所学“帮助全党学习”。迁入北平前,46名学员已组成一支独特的理论宣传队:
走进工厂、学校、机关讲授社会发展史,累计授课200余次、600多小时
为5万余名新解放区知识分子与留用人员播撒历史唯物主义火种
膝盖上的笔记本化作讲台上的讲义,李家沟的星光点亮了华北革命大学的课堂。当马列学院1949年迁驻北平颐和园旁时,学员们已在百余单位授课1200余次,为思想转型期的中国注入理论清泉。
扎根红土的当代回响
今日西柏坡,那棵见证峥嵘学业的古树依然苍翠。河北省委党校在此挂牌党性教育基地,将党中央“进京赶考日”(3月23日)设为“学习日”。
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此重沐精神之光:
于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,触摸“六条规定”的朴素字迹
在廉政教育馆体悟“两个务必”的穿透力
从土坯房、作战地图中读懂“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”的赶考智慧
北京世纪坛医院等单位的学员们在此宣誓时,誓言与当年马列树下讨论的青年们心声共振——理论学习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,而是为民服务的基石。
斜阳拂过“马列树”的枝桠,树影里依稀可见当年盘膝读书的身影与今日列队宣誓的党员。从膝盖上的笔记本到新时代的“学习日”,西柏坡的灯火始终映照着同一条真理:依靠学习走到今天的党,必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。这片山坡上的土房与青树,早已将“赶考”的答卷写进每一代共产党人的血脉传承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