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传承、精神启航,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
清晨的车轮载着热切的心跳驶向太行东麓。怀着对革命圣地的虔诚向往,我们这一代人终于踏上西柏坡的土地——这曾孕育新中国晨曦的摇篮。
踏足中央机关旧址,眼前低矮的土房与粗陋的磨盘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。我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,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那场决定中国命运会议的热度。主席办公室内仅有一桌、一椅、一盏油灯,几册翻卷了边的书籍散落案头,与窗外那石磨构成简单至朴的画面。它们共同见证着伟人于方寸之地思考国家前途时的睿智与深沉。更令人动容的是旁边那窄小不起眼的防空洞,仅容一人弯腰通过,当年领袖们便是在这样简陋的防护中,指挥千军万马,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,在炮火缝隙中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展锦绣蓝图。
凝望这些遗迹,我顿悟:西柏坡精神正是“两个务必”的源头活水——务必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,务必保持艰苦奋斗。前辈们在如此艰难简陋的方寸之地,以石磨碾碎艰难岁月,以油灯点亮国家未来,靠的岂非正是这种精神?它如磐石般坚毅,如清泉般纯粹。在指挥所那仅有的“一部电话,两张地图,三套桌椅”上,他们以艰苦为笔,书写了胜利的史诗,也刻下了革命者灵魂深处那永不褪色的印记。
夕阳熔金,归程中我频频回望这片精神高地。西柏坡,不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;她如一座灯塔,将革命前辈们“进京赶考”的誓言和“两个务必”的叮咛,化入我们灵魂深处,成为照亮新时代航程的星辰。
今日青年,面对民族复兴的崭新“赶考”,西柏坡精神恰是我们汲取不竭动力的源头。历史已为答卷铺开长卷,唯有铭记那土屋里磨盘与油灯启示的深意——谦卑自省与坚韧奋斗,方能在新时代的考场之上,以青春之笔书写无愧于前辈、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。